六号展览室


越南船民

1975年,美国在越战中败退,越南全国统一。越南共产政权在处理新旧交替时,政策偏颇混乱。经济方面,统一后的越南千疮百孔,生活环境极为恶劣。由于越南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和生活穷困,因此不惜花费毕生积蓄,乘坐破船投奔怒海,希望能避过不稳的政局,寻找安稳的生活。

越南难民滞留香港的问题始于1975年5月4日,当日嘉娜马士基号(Clara Maersk)货轮载着3 743名越南难民抵港;1978年,3 300名越南难民乘坐汇丰号(Huey Fong)来港;1979年,再有2 651名越南难民乘坐天运号(Skyluck)抵港。像这类有计划的大规模难民潮不断涌现,香港政府基于人道立场,签署国际公约,成为「第一收容港」,准许这些难民登岸作短暂停留,并且伸出援手协助他们移居海外。从此,大量难民争相涌入香港这片弹丸之地。

政府为了妥善收容和管理大量难民,自1979年起将抵港的难民交由惩教署(当时名为监狱署)暂时管理。随后数年,难民数目不断激增,惩教署同时还要应付大量从中国内地偷渡来港的非法入境者。尽管人手及资源相当紧绌,但为配合实际需要,维护社会安稳,署方动用辖下多个惩教院所收容越南难民及其他非法入境者。院所除了照顾难民基本的起居饮食外,还提供身体检查和医疗服务。另外,署方亦与其他志愿机构合作,在学童教育、娱乐活动、辅导及宗教服务等各方面协助滞港难民,提供各种切合身心需要的服务。
1988年,香港政府为阻止大量「非难民」的越南「船民」涌入本港,遂于6月中旬实施全新的「甄别政策」。在新政策下,港府废除禁闭营。惩教署在这时期的全新任务,是负责管理多个「船民羁留中心」,包括芝麻湾羁留中心、喜灵洲羁留中心、励顾羁留中心、白石羁留中心、万宜羁留中心、青洲羁押中心、歌连臣角羁留中心和深水埗羁留中心等。羁留中心内的越南人均有待接受甄别,被甄别为非难民的越南人便属「船民」类别,须在羁留中心内等候遣返。惩教署除负责管理羁留中心外,亦向中心内的船民提供多项服务,包括教育课程及工作计划等。这些工作一直维持至1998年5月,最后一所越南船民羁留中心—「万宜羁留中心」关闭为止。
  • 太平绅士就1994年4月7日白石羁留中心越南船民搬营事件提交的调查报告,以及越南船民自制帽。
  • 1990年代惩教署使用的头盔模型。
  • 越南船民自制的飞行棋及越南纸牌。
  • 越南船民将砖块烧热后放进熨斗内,作熨衣服之用。
  • 植入性器官的玻璃珠 – 男性船民将小珠,非法植入其下体内。
  • 越南船民自制木锁。
  • 越南船民自制发热器。